专访张黎:在创意与结构之间,构建属于制片人的秩序

导读:( 记者:周涛 ) 2024年新年将至,在通州文化园的一间灯光全开的实景影棚里,一场关于亲情的对话节目刚刚录完。导演举手示意收工,各部门开始忙着拆换场景。控制台前,一位身穿...

记者:周涛2024年新年将至,在通州文化园的一间灯光全开的实景影棚里,一场关于亲情的对话节目刚刚录完。导演举手示意“收工”,各部门开始忙着拆换场景。控制台前,一位身穿黑色夹克的女性缓步而来,先是与灯光总控交流布光方案,又迅速调出刚录素材在副监屏上检查调色参数。她不是导演,却掌握节奏;她不是摄影,却总能捕捉画面冲击力的缺口。她是这场节目的总制片人,也是幕后的构建者——张黎。

这一期节目将作为某卫视跨年特别节目上线,类型上融合了纪实、情景和访谈多种元素。张黎从策划初期就以“跨场景融合”为理念进行脚本编排,片场采用半虚拟结构搭建方式,结合实景与LED屏背景投射,现场导演、灯光、摄影、后期预设同步协同。她在拍摄节奏和素材剪辑中引入“实时可调控节奏板”,每个段落拍摄后即由后期团队现场初剪,这大大压缩了节目制作周期,也确保了情绪控制的一致性。

张黎的影视制作经验从不局限在办公室流程表上,她常年驻扎片场——既参与内容创作、导演统筹,也掌控拍摄调度与后期分发。她主导过的大量栏目如《最爱中国字》《故事中国》《绝密往事》等,往往在创意设计时就已规划后期风格和镜头语言统一方案。从脚本设计阶段就引入技术逻辑,从拍摄现场就引导后期剪辑节奏——这些被她称为“前置型制作规划”。不同于传统“拍完再剪”的流程,张黎始终强调每一环节都应前后联动。

采访中,张黎向记者展示了她的一个拍摄模板:每一期节目包含约40个主镜头+60个补充镜头,按照她设置的素材分类标准在拍摄完成后5小时内完成初步标记,次日中午剪出第一版粗剪。她强调:“拍摄现场效率不只是拍得快,而是剪得动、调得顺、播得出。”

这些年来,她不仅在内容设计中强调视觉节奏与观众心理的契合度,也在剪辑平台上引入自动标签系统,让不同工种在共享系统中实现“边拍边剪、边剪边反馈”的闭环机制。自2022年起,张黎将她自主研发的素材管理方法、节目流程控制机制等技术,逐步应用于多个中型节目制作中,探索将“智能路径规划”“场景识别优化”等模块嵌入实际流程。在不增加人力成本的前提下,这些系统显著提高了剪辑效率与内容输出速率,成为提升节目完成度与制作精度的关键工具。

张黎的风格并非一味追求“科技感”,她始终强调技术服务于内容,形式服务于表达。在一档以年代感叙事为核心的综艺中,她特别邀请调色指导参考上世纪90年代胶片画幅,再结合4K清晰度动态还原,让观众在视觉记忆中重新进入情境。她同时与服化道团队联合建立“镜头还原指导表”,确保每一次返拍都能在质感和调性上做到一致,极大提升了栏目连续性与观感稳定性。

2024年10月,张黎因在多类型节目创制中的突出成就,荣获中国“2024年度影视制作行业科技发展领军人物”大奖。该奖项被业内视为“中国影视科技产业化应用成就”方面的核心荣誉,评选标准严格,仅授予能将创意系统落地为产业机制的核心人物。

作为业内公认的“现场型制片人”,张黎从不强调个人表达,她更像一位总指挥,用计划与实操,把看似凌乱的创意编织成系统流程,推动着中国影视制作行业从“手艺人逻辑”迈向“流程系统逻辑”。在她的调度表上,每个拍摄单位、每项流程指标都明确定位——内容创意与工业流程,在她手中终于融合成一个完整闭环。

当晚离开片场时,她仍在与灯光师讨论下一个场景的暖光与实物色差配比。她说:“内容制作是门慢功夫,但流程设计必须是快系统。”或许正是这种“慢与快”的平衡,才构成她作为一名影视制片人最独特的个人标识。

 


国际品牌资讯-,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E-mail:1308654573@qq.com,我们将立即处理。

关键词:
分享:
上一篇:以“富贵同福”为名,盛弘德悦匠造艺术经典 下一篇:引领艺术新浪潮,构筑文化新高地——全球艺术网的行业价值深度解析

相关文章

发表评论